
祖国红,绿瓦绿,生而逢盛世,青年当有为。为迎接学校70周年校庆的到来,上海体育学院学生会联合我校退管会共同推出“光阴长廊——前辈予温暖”栏目,专访那些为我校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前辈老师们,一起倾听他们始于初心,坚毅奋斗的绿瓦竞攀岁月。
此栏目作为重阳期间校学生会和退管会共同推出的“绿瓦师生关爱热线”活动的延续,我们想将同学与绿瓦前辈们的电话谈心活动,以人物专访形式分享给大家,内文如有不当之处,还请各位包涵。
“光阴长廊——前辈予温暖”
人物专访——胡爱本老师

人物经历:曾任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、管理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,上海市体育总会副主席等职。
学术成果: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以来,曾任《高等数学》、《管理心理学》、《组织行为学》、《管理学原理》、《行政管理学》、《体育管理学》等课的教学,并带多名研究生取得学位,具有较多教学经验。参加国家计委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上海市科委、教委等一些重大软科学课题的研究工作,取得了较好成果。单独编著或合编的著作有《现代管理小百科》、《现代思维新科学--系统论》、《传统与超越--权变管理学》、《新编组织行为学教程》、《科技意识简论》、《管理学新论》等及论文30多篇。曾被上海市科委作为对科技发展规划有功人员给予奖励。
开拓创新,勇于奋斗,学科团队引领先锋
“不畏困难,一起拼搏”
胡老师到了上海体育学院后,建立了体育管理系。胡老师回忆从体育管理专业成立的初期,他就感受到体育学院的老师们有个很好的精神——敢于去闯。因缺乏相关方面的底色,当时在体育学院来说办管理专业是比较艰难的,但是老师们并不为当前碰到的一些困难而受阻,而是齐心协力,一起拼搏,走到今天,使上海体育学院的管理学科在体育界取得了不少成绩和影响力。
因为创立,得以延续,一代又一代的上体人坚定初心,砥砺前行,共筑体育强国梦,奋进伟大新征程。
熠熠七秩,薪火相传
“兼蓄竞攀启新程”
对于即将到来的校庆,胡老师表示,“上体这几年的发展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,无论从人才培养或者学术水平的提高都是很明显的。这并不是自我膨胀,实际上外界的评价都是很不错的,学术界、教育界的一些前辈对上体这几年的变化和发展其实都感到非常兴奋。”
人才队伍建设成果明显。承接国家一些大的项目,参加全国一些学术活动和比赛等都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,这都归功于人才队伍的培养。胡老师建议今后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能要采取更大的措施,花更大的精力,投入更多的资源。济济多士,乃成大业;人才蔚起,国运方兴。
学风建设积极向上。胡老师每年接触学生不断,他感受到学校在管理学生方面下了很多实实在在的真功夫,学生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也比过去严得多了,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外界的认可,大家内心散发的正气感、上进感、荣誉感有很大变化,学校的校风和学术氛围越来越好。
真情传递,温暖守护,绿瓦精神坚守者
“爱与希望不被隔离”
胡老师虽已退休多年,疫情时期仍心系学校,默默关心与温暖着我们,肯定了老师们的坚守和同学们的配合,学校防疫工作落实到位。“每个人不管怎么样,对自己的学校应该说都是很记在心上的,对学校发生的事情都是很关心的。因为当时都是居家,学生们都集中在学校,所以对学校的事情,会问得多一点。”胡老师说。身心一统七十载,绿瓦精神永相存。
朝着光,成为光
胡老师送给绿瓦学子的三条人生建议
一、作为一个大学生,基本的东西一定要牢牢地把住。通识教育(博雅教育),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底线要学好和守牢。不管你学哪个专业,不管你将来想做什么,都要坚定自己的初心,这是作为学生最基本的东西。
二、勇于去闯,青春正当时,一切皆可能。大学时期不应放弃任何可以创造的机会或者创新的机会,要牢牢抓住向上的这个机遇,这是一种青年人始终要保持的精神状态。
三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。大学四年的学习下来,每个人有个很大的体会就是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。不盲目随众,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有这个方法在手,学习什么都可变通。
部分图片、文字来源于被采访人
文案 | 朱建楠
排版 | 校学生会行政部 徐晗翀
责任编辑 | 杜恺 朱建楠